春节清静了—“绿色春节”渐入民心

【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2月1日文章】题:绿色春节已发芽(作者 于泽远)

从除夕到初九,我所在的位于北京西北部的小区不时响起或如爆豆、或如炸雷的鞭炮声,空气中总有刺鼻的硝烟问道。但正是在这噪音和空气污染交织的空间里,人们感觉到自己是在过年。

自2006年解禁之后,烟花爆竹重新成为北京春节最重要的景观。尤其在除夕夜,全城陷入一场烟花爆竹大战。在小区指定的燃放场地上,大人小孩们一边观赏,一边暗中比较谁的爆竹炸的更响、谁的烟花飞得更高、更绚丽。人们沉浸在“过年放炮”的快乐中,似乎忘记了硝烟中成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的健康杀手——PM2.5。

结果,从除夕夜19时起,北京各观测点的PM2.5浓度开始升高,初一1时到3时,各观测点浓度都超过每立方米1000微克,远远超过每立方米100微克空气良差分界线,最高时浓度高达每立方米1593微克。直到大年初一7时,PM2.5浓度才从每立方米几百微克降至每立方米40微克。

对于烟花爆竹的弊端,专家们早有定论。例如,烟花爆竹里含有大量助燃性材料,燃放后,很多细小颗粒物、二氧化硫等化学颗粒物以及金属颗粒物都会留存在空气中。又例如,烟花爆竹除了可能直接炸伤人外,还会造成耳外伤,噪音性耳聋,加重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肺气肿、支气管炎等患者的病情等等。

不过,在流传千年的“爆竹声声辞旧岁”的“年文化”面前,烟花爆竹的种种危害往往被忽略不计。在北京等北方地区,除夕、初一、初五和正月十五是“放炮”的集中时段,如果在这几个时段听不到震耳的鞭炮,很多人会觉得年味不足。

但“过年放炮”的习俗这些年也一直受到禁放派的挑战。尤其在今年春节前,一些热心环保的人士呼吁北京市民减少燃放烟花爆竹,“用欢笑代替鞭炮。鞭炮少一点,欢乐多一点;污染少一点,天空蓝一点。大家一起努力”。

一个名叫刘振文的北京市民在居住小区贴出了“减排倡议书”,呼吁小区居民减少鞭炮的购买和燃放,至少承诺吧鞭炮消费额度控制在50元以内。

与前些年官方主导的大中城市禁放烟花相比,像刘振文这种来自民间的“绿色春节”倡议反而能引来更多的社会参与。包括一些名人在内的大批民众通过网络、微博力挺“绿色春节”。截止1月23日晚,新浪微博上“你认为北京现阶段应该再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吗?”的投票中,有78%的网民赞同“烟花爆竹浪费金钱污染大气威胁安全应该禁止”的选项。

另据北京市烟花办的调查,约50%的受访市民明确表示不参与燃放烟花爆竹,在另外一半市民中,也只有30%左右是真正“又买又放”。

官方舆论也及时借用这一波环保民意,热炒“绿色春节”的概念。在“绿色春节”这一问题上,官民舆论不仅达成难得的一致,也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
据北京市烟花办除夕发布的万人火情率和万人伤亡率,从除夕至初一1时,北京市因燃放花炮引起的火情处于警示等级,伤情处于良好等级。除夕全天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情150起,致伤35人,同比分别下降7%和35%。

尤其令人意外的是,北京市环卫部门从除夕到初一清扫的烟花碎屑,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了40%。虽然不能讲这一结果完全归功于“绿色春节”的倡议,但这至少表明,“绿色春节”的理念已开始在越来越多的民众心中发芽,将来有望成为更多人追求的时尚。

评论被关闭。